工场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有烤板机5台,采用高温加热方式拆解废旧印刷电路板,没有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没有配套废水、废气治理设施,污染物直接对外排放。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规定,废旧印刷电路板属危险废物(废物代码900-045-49),该加工场从事的废旧印刷电路板拆解加工行为已环境。
在IC的电源引脚附近合理地安置适当容量的电容,可使IC输出电压的跳变来得更快。然而,问题并非到此为止。由于电容呈有限响应的特性,这使得电容无法在全频带上生成干净地驱动IC输出所需要的谐波功率。除此之外,电源汇流排上形成的瞬态电压在去耦路径的电感两端会形成电压降,这些瞬态电压就是主要的共模EMI源。
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控制共模EMI,电源层要有助于去耦和具有足够低的电感,这个电源层必须是一个设计相当好的电源层的配对。有人可能会问,好到什么程度才算好。问题的取决于电源的分层、层间的材料以及工作(即IC上升时间的函数)。
通常,电源分层的间距是6mil,夹层是FR4材料,则每平方英寸电源层的等效电容约为75pF。显然,层间距越小电容越大。上升时间为100到300ps的器件并不多,但是按照目前IC的发展速度,上升时间在100到300ps范围的器件将占有很高的比例。
对于100到300ps上升时间的电路,3mil层间距对大多数应用将不再适用。那时,有必要采用层间距小于1mil的分层,并用介电常数很高的材料代替FR4介电材料。现在,陶瓷和加陶塑料可以满足100到300ps上升时间电路的设计要求。
种为方案,PCB的外层均为地层,中间两层均为信 /电源层。信 层上的电源用宽线走线,这可使电源电流的路径阻抗低,且信 微带路径的阻抗也低。从EMI控制的角度看,这是现有的4层PCB结构。第二种方案的外层走电源和地,中间两层走信 。
该方案相对4层板来说,改进要小一些,层间阻抗和的4层板一样欠佳。第二例将电源和地分别放在第3和第4层,这一设计解决了电源覆铜阻抗问题,由于第1层和第6层的电磁屏蔽性能差,差模EMI增加了。如果两个外层上的信 线数量少,走线长度很短(短于信 谐波波长的1/20),则这种设计可以解决差模EMI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