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13号车钩厂家 铁路15号车钩 供应铁路17号车钩 铁路车钩
当两车需要连挂时,只要其中一个车钩处在全开位置,与另一辆车钩碰撞后就可连挂。旋转车钩的构造与普通车钩不同,钩尾开有锁孔,钩尾销与钩尾框的转动套连接。钩尾端面为一球面,顶紧在带有凹球面的前从板上。当钩头受到扭转力矩作用时,钩身连同尾销以及转动套一起转动。旋转车钩现在只安装在专为大秦铁路运煤单元组合列车设计的车辆上。这种车辆的一端装设旋转车钩,另一端装设固定车钩,整列车上每组连接的两个车钩,两两相互搭配。当满载煤炭的车辆进入卸煤区的翻车机位时,翻车机带动车辆翻转180度,将煤炭倾倒出来。旋转车钩可以使车辆翻转卸货时不摘钩连续作业,缩短了卸货作业时间。 密接式车钩一般在高速铁路和地下铁道的车辆上使用。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两车钩连挂后各方向的相对移动量很小,可实现真正的“密接”;同时,对提高制动软管、电气接头自动对接的可靠性极为有利。
不知大家在乘坐火车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一节一节的车厢是怎样被连接到一起的?火车在行驶过程中一路颠簸,各个车厢连接处会不会因松动造成危险的发生呢?其实对于这一问题,大家完全不用担心,我们有一个将车厢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神器”,它便是“詹氏车钩”。那么在“詹式车钩”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用什么连接火车车厢?
说到詹氏,一定有许多人会想到我国首创“之”字形轨道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也是一位在铁道领域非常有名的工程师,曾经担任负责人设计建造了京张铁路等多项世界著名的工程。其实这“詹氏挂钩”对我们而言与詹天佑有一定的牵连,这“詹氏挂钩”正是被詹天佑带来中国的,但是“詹氏挂钩”里的詹氏,指的可并不是他。
那发明这“詹氏车钩”的人是谁呢?他又是在怎样的启发下获得灵感的呢?
其实,发明“詹氏车钩”的是美国一位名叫詹内的铁路工程师。某一天,他漫步在公园里,突然眼前出现一群小朋友们,他们正在这里做着游戏。只见他们的手与手钩在一起,看起来十分紧密,不可分离。
这意外的发现让他眼前一亮,并且从中获得了灵感,他问自己,能不能通过类似原理发明一种自动连接的装置来代替目前的挂钩呢?既然提出了疑问他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类似的原理可能能够一举解决目前火车连接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于是,带着这样的期盼,他马不停蹄得开始了设计新型挂钩的尝试。
他所料想的装置是一对长得像两只铁手一样的挂钩,在手掌的中央设计一个机关,只要两只手一触碰,便能将两节车厢紧紧连接在一起。在他的设计中这个装置由钩头、钩身、钩尾组成,钩头内部有钩舌、钩舌销,锁提销、锁舌推铁以及钩锁铁。这样便能组成一个能够自动连接的挂钩了。
它的原理也不算复杂,当两个挂钩靠近时,挂钩侧面产生压力挤压弹簧,钩舌对口就会打开形成挂钩的握手,当两个握手紧贴在一起后,弹簧便会反弹,锁提销同时落下固定住挂钩。如此简单而精妙的机械原理,就实现了挂钩紧缩的效果,不仅简单实用,而且非常安全。想要打开时也不必像过去那样费力,只要将用于固定的锁提销打提起来,钩舌就会自然撑开,两只铁手便十分轻松地分开了。
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来这样一个精巧的机械结构十分简单,但是它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詹内为了研究出这种自动连接的挂钩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在无数次失败的积累下终于获得了成功,研制出了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广泛使用的伟大发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杰出贡献,将这种挂钩称为“詹氏挂钩”。
那么,在“詹氏车钩”还没有被发明的过去,车厢之间是怎么连接的呢?其实,最早的火车的车厢与车厢之间的连接没有受到人们太大的关注,那时所用的,只是普通的铁链。
各个车厢通过铁链绑在一起,不仅费时费力,还有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那便是由于是用铁链连接,车厢与车厢之间不仅连接的并不结实,并且缺少缓冲带,这就导致了当列车行驶到上坡时,车厢容易脱节,行驶到下坡时,车厢容易追尾。
这样的情形令人们对乘坐火车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也就只有在平地上行驶时人们才能相对放松一点,不会像上下坡那样提心吊胆。在那时由于铁链连接所带来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屡见不鲜。
为了能更好得解决列车的连接问题,保证列车的安全,人们对于车厢之间的连接方式开始慢慢重视起来,将这个问题拿到台面上共同探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讨论后,他们给出的方案:是在车厢与车厢之间设置类似于挂钩的装置。
因为有挂钩的连接,一节节车厢将能更稳定得被连接在一起。同时,挂钩不仅有连接车厢的作用,附带的还带有着缓冲的效果。于是,人们通过挂钩将8节车厢紧紧连接在一起,这样不仅提高了列车的运输能力,也增强了列车行驶的安全性。由于挂钩的作用十分关键且重要,所以人们为了保证挂钩的质量,一般采取锻造的方式来提高挂钩的强度,保证挂钩的稳定。当然,每个国家最开始所设计和采用的挂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美国采用的是一种类似于别针式的车钩;而欧洲,则将缓冲柄和链式车钩搭配在一起。
各种不同的车钩设计虽然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运行过程的安全,但是它们的缺点也依旧非常的明显。例如,连接与断开必须要人来操作且容易发生事故,运载量受到限制等等。一时之间,繁琐的挂钩设计受到了许多铁路工作人员的多次投诉。解决挂钩使用过于麻烦且安全存在隐患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然而一时之间,也没有人能及时拿出一个更好的办法。
就在这时,横空出世的“詹氏车钩”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这种前所未有的机械设计解决了种种火车挂钩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挂钩设计也不为过。当然,这种挂钩也并不是万能的,例如动车上的车钩大多采用的便不是“詹氏挂钩”。由于动车的速度与自动化程度都要高于一般火车,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精密,上面所提到的“詹氏挂钩”便不太适用。动车大多采用的是电气自动连接,如同两块磁铁一般实现无缝连接。不仅可以减少运行中所产生的噪音,还可以使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
这种密接式挂钩由机械连接头、空气连接管、电力连接装置和缓冲装置组成真正实现自动连接与结构,它的原理与“詹氏挂钩”有一定的相似处,但是相比较起来会稍微复杂一些。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复杂的转变,我们才能在高速飞驰的动车上,有一份相当舒适的体验。
随着各种交通工具接连不断得出现,我们的外出出行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利。当要前往一些较远地方的城市时,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随意选择自己出行的交通工具。其中火车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对于列车而言,车钩是列车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由各位科学家对列车车钩这样的列车部件进行创新与改良,我们才能有今天这样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可以更快,更便捷得去往我们想要抵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