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zhaosw.com/upload/images/544/538/cd9bca3f-cd09-46fa-8f7c-d089b041d83b.jpg)
![](https://img.zhaosw.com/upload/images/571/696/c34586c3-f8a6-4102-bec3-152831b7916a.jpg)
![](https://img.zhaosw.com/upload/images/571/696/5279ec15-6a25-47f7-bb12-b06fde97b36c.jpg)
![](https://img.zhaosw.com/upload/images/571/696/52c13cd3-4a41-426d-8f54-ef9929b76c18.jpg)
![](https://img.zhaosw.com/upload/images/571/696/203d963e-6c4c-4591-bca3-c4c415deb9be.jpg)
![](https://img.zhaosw.com/upload/images/571/696/fd5556d6-f883-4c03-995c-5ede4d2d0700.jpg)
![](https://img.zhaosw.com/upload/images/974/821/3fdc7eb8-1ceb-4b34-a8b7-37f75b4d9b97.jpg)
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如北齐、北魏、隋唐、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他与其子戴勃、戴都善长雕铸佛像,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因而被誉为“戴家样”。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甚至皇后的选取也与是否能够铸成佛像有关,必令手铸佛像,成者为后,败者赐死。至隋唐,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明清两代,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两朝。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艺精湛,气势辉煌,姿态普遍富于动感,颇具震撼力,在抚慰人心的同时,也凸显尊崇之美。藏传佛像除汉地制作的以外,藏中、青海等地都有制作,且不同产地的风格变化各异,丰富多彩。这些佛像除作为供奉的对象供人膜拜以外,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在给人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藏式金铜佛像被大量生产的同时,汉式佛像的制作也仍在继续。但与藏传佛像相比,汉式佛像的题材较为单调,造型比较单一,表情也不如藏式佛像丰富。 明代金铜造像是我国佛像艺术的一个高峰,但汉藏不同风格的造像艺术水准差异很大。
观音道场的中国化。佛经中说观音住在光明山,音译即补陀珞珈山,学者一般认为指的是斯里兰卡附近。但在唐末时,四大菩萨的道场被纷纷安置在了中国,其中观音菩萨的道场从光明山变成了普陀山,改在了浙江舟山群岛上。别小看这道场的改变,这一下就让中国老百姓能亲身前往菩萨道场朝拜,心理上的感受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观音信仰在中国大行其道,所以中国老百姓有困难首先要找的,一定是观音菩萨。铜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