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五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宽22米的塑料大棚、机械化深翻精整、弥粉法施药、果菜秸秆原位还田……4月29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徐州举行的“蔬菜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与示范”现场展示会上,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为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之一,项目的主要目的为提升徐淮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的产量和效率。
项目集成了11项新型科技,和日光温室相比,该模式设施土地利用率提高30%,化学农药减施30%以上,化肥减施35%以上,节省人工35%以上,增效25%以上。一排比常规日光温室更大的塑料大棚矗立在田野中,据介绍,这是新型的高效保温大跨度塑料大棚,没有日光温室中的砖墙,整个大棚全部用塑料覆盖,大棚宽22米,长度在80米-100米之间,顶棚最高处为6米,大棚入口处,还有一层半米左右的隔层,现场科研人员介绍,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温。
开发该模式的主要负责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于贤昌介绍,大跨度塑料大棚的保温性能,可以达到砖墙日光温室的水平。同时,它的土地利用率可以达到70%-80%,比日光温室高30%左右,它的亩均建设成本也更低。更重要是的,大型的大棚,可以给小型农机提供自由作业的空间,实现了日光温室中难以实现的机械化耕作。
超级蔬菜大棚,究竟是如何管理呢?又是如何进行机械化作业的?在实验基地,记者见到了多种可在大棚中工作的农机,包括带有回转式犁铲的犁地机,埋茬还田的翻地机等,据介绍,其中有不少设备和技术,是专为这种大跨度塑料大棚设计的。
“机械化主要集中在深翻精整、埋茬还田等方面,”于贤昌介绍,“我们设计了回转式犁铲,翻耕深度可以达到40厘米,同时,在深翻的时候,就对表层进行碎土、起垄做畦,不会出现把表层的熟土翻下去、深层的生土翻上来的问题”。
大棚中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于贤昌介绍,他们使用的技术,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已经进行了5年左右的实验,效果良好,以徐州实验基地中番茄大棚的数据看,“可以节水30%左右,减施化肥30%左右,增产8%以上,增效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