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亨旺塑化有限公司
PEI 基础创新塑料(美国) 9085-1100 耐撞击 阻燃 耐化学
微塑料还可以作为载体,将颗粒中或颗粒上的外源性危险化学品、蛋白质和毒素转移到体内,从而可能导致化学毒性1,5,6。然而,这种“特洛伊木马”效应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我们对纳米微塑料的作用知之甚少。
纳米微塑料比大粒径微塑料更能有效地跨越生物膜,并且其化学反应的表面积更大。一些研究表明,水中的微塑料可能作为微生物毒性载体,携带与生物膜相关的机会性细菌病原体和抗生素耐药性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会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15。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点,需要对人体内微生物污染物的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微塑料作为其他潜在病原体(如真菌和病毒)载体的可能性也值得关注。
基于此,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充分了解微塑料在现实生活条件下的潜在毒性、潜在机制和长期影响。
微塑料的另一个有趣但尚未研究的潜在危险特性是纳米颗粒蛋白质晕(biocorona),即塑料颗粒表面上存在生物分子和其他物质,可能会影响颗粒的吸收、命运和效应7,13。
纳米颗粒蛋白质晕的非均匀组成是由微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环境(包括自然物质、生物分子、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和人体(吸附脂质和蛋白质)的复杂颗粒相互作用决定的6,7,13。在穿过肺和肠的上皮屏障之前,微塑料被困在覆盖于细胞表面的黏液层中,而摄入的颗粒必须通过胃和肠腔内的酸性环境。
然而,微颗粒的纳米颗粒蛋白质晕的成分在从体外到体内跨越组织屏障的变化所起的作用,以及介导吸收和毒性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值得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