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磷工艺的7大关键参数
2019-09-11730
适量的磷对于促进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保持水环境的平衡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过量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中,则会使水体产生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大量繁殖,甚至是爆发性繁殖。因此,控制进入水体的磷含量,对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除磷工艺的主要控制参数。
1. 溶解氧
首先心须在厌氧区控制严格的厌氧环境,这直接关系到聚磷菌的生长状况、释磷能力及利用有机基质的能力。厌氧区DO的存在,一方面会因DO将作为终电子受体而抑制厌氧菌的发酵产酸作用,妨碍磷的释放;另一方而会快速耗尽有机基质,从而减少聚磷菌所需的VFA量,造成生物除磷效果降低。
其次是必须在好氧区供给足够的溶解氧,以便聚磷菌有效地吸收污水中的磷。一般厌氧段的DO要严格控制在0.2mg/L以下,而好氧段的DO要控制在2mg/L以上。
2. 厌氧区硝态氮
硝态氮包括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硝态氮的存在会消耗有机基质而抑制聚磷菌对磷的释放,进而影响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对磷的吸收。另外,硝态氮的存在会被部分聚磷菌利用而进行反硝化,从而影响聚磷菌的释磷和摄磷能力。
3. 温度
温度对除磷的影响不如对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那么明显,因为在温、中温和低温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具有生物除磷能力的聚磷菌在活动。但为保证发酵作用的完成和基质的吸收,在低温运行时,要求厌氧段的时间更长一些。一般来说,在5—30的范围内,都可以收到较好的除磷效果。
4. pH值
通常情况下,pH值在6一8的范围内时,磷的释放比较稳定。pH值低于6.5时,生物除磷的效果会大大下降。
5. BOD5负荷和有机物性质
污水生物除磷工艺中,厌氧段有机基质的种类、含量及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与污水中含磷的比值是影响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有机物为基质时,磷的厌氧释放和好氧摄取效果是不同的。分子量较小的易降解有机物(如挥发性脂肪酸类等)容易被聚磷菌利用,将其体内储存的多聚磷酸盐分解释放出磷,诱导磷释放的能力较强,而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诱导聚磷菌释磷能力就较差。厌氧阶段磷的释放越充分,好氧阶段磷的摄取量就越大。
另外,聚磷菌在厌氧阶段释磷所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其吸收低分子有机基质以作为厌氧条件下生存的基础。因此,进水中是否含有足够的有机质,是关系到聚磷菌能否在厌氧条件下顺利生存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进水中BOD5/TP要大于15,才能保证聚磷菌有足够的基质,从而获得理想的除磷效果。为此,可以采用部分进水和跨越初沉池的方法,获得除磷所需要的BOD5量。
6. 泥龄
由于生物除磷系统主要通过排出剩余污泥实现除磷,因此剩余污泥量的多少决定系统的除磷效果,而泥龄长短对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和污泥对磷的摄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泥龄越短,污泥含磷量越,排放的剩余污泥量越大,除磷效果越好。短的泥龄还有利于好氧段控制硝化作用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厌氧段磷的释放。
所以仅以除磷为目的的污水处理系统,一般都采用较短的泥龄。但过短的泥龄会影响BOD5和CODcr的去除效果,可能导致出水的BOD5和CODcr值达不到排放要求。一般以除磷为目的的生物处理系统的泥龄控制在3.5-7d。
7. 其他
一般来说,厌氧段的水力停留时间越长,除磷效果越好。但过长的停留时间,不一定能够提除磷效果,反而会有利于丝状菌的生长,使污泥的沉淀性能恶化。剩余污泥的处理方法也会对除磷效果产生影响,在污泥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出现厌氧状态,剩余污泥中的磷就会重新释放出来,使浓缩池上清液和污泥脱水液中含有浓度的磷,而这些浓度的含磷污水又会回到进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