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沐岚木业有限公司
对于所修缮部位进行精准定位。
(1)按墙体位置分类
1)檐墙:古建筑檐柱间的墙体,可分为砖墙和土坯墙。檐墙为非承载墙体,一般在
梁架立木后砌筑。
2)后檐墙:古建筑单体建筑后檐砖墙的统称。根据是否将椽子、额枋、垫板、桁檩
等构件封闭,后檐墙分为封护檐墙和老檐出檐墙。后檐墙由下碱、上身、签尖三部组成。
3)老檐出檐墙:古建筑后檐墙的一种形式,简称“老檐出”,因与封护墙不同,椽子
外露,所以又称“露檐出后檐墙”。老檐出,由下碱、上身、签尖三部分组成。签尖是区
别封护檐墙与老檐出檐墙的主要部位。
4)封护檐墙:古建筑中墙体的做法,是清式做法,此做法的特点是墙体直达屋檐之
下,墙外不露出椽子和檩枋等构件,墙上砌叠涩砖、菱角牙子、枭混线、砖椽等。
5)廊墙:古建筑中具有装饰性的部分,在建筑的檐柱和金柱之间,廊墙主要见于前
后带廊或者前带廊建筑,园林中的带廊式建筑,以硬山建筑较为常见
6)槛墙:古建筑中凡窗下矮墙都称为槛墙,位于木装修之下。槛墙一般为砖墙,内、
外包金相同,也有一些地方建筑中,槛墙为土坯墙做法。
7)山墙:古建筑中房屋两尽端的外横墙。在建筑结构中,一般不起承重作用,材料
一般为土坯砖砌或烧制砖砌。下碱、上身、山尖等是山墙的基本组成部分。山墙作为建筑
外立面,砌筑形式多变,上身部分又可按照砌筑方式称为“五花山墙”、“五进五出”等。
8)金刚墙:古建筑隐蔽部分墙体,起支撑、贴附或替代其他构件的作用,此种墙体
统称金刚墙。
9)护身墙:古建筑砖砌墙体,用于人们经常行走的地方,如山路两旁、马道一侧
阶梯旁等,其高度约至人体胸部,以保护行人为目的,较为考究的护身墙需砌琉璃
墙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