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现在定做的观音像图片都是差不多的样式,观音菩萨的标准像是一手持净瓶,一手拿柳枝,可你一定想不到观音菩萨这样的造型却大有讲究,我们看到的观音像定做的样式,无论是南海观音像还是普陀山观音像都可以了看到净瓶和柳枝,那这柳枝和净瓶沿用到现在,是有什么用呢?佛教的说法是这样的:
齿木和净水可以作为用作恳请观音菩萨的物什,净水也有消除人们心头的无名怒火的效果,杨柳可以消灾、治病,而净瓶里的甘露则可以播撒幸福。所以,当有人问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净瓶和柳枝了。
一、观音像净瓶和柳枝的另一个记载
以上是净瓶和柳枝的作用,最早的时候他还不是法器,它可是早期佛教徒生活的写照呢! 观音手中的这两件物件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刷牙工具,她手中的柳枝也可叫杨枝,据考证,这种杨枝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刷牙的工具。因为古代没有牙刷,当时的佛教徒就用杨枝刷牙。古印度的佛教徒们是很讲究个人卫生的,他们那个时候就有了刷牙的习惯,观音菩萨这样的造像也正是这种生活习惯的写照。
在古印度,佛教徒们的这种卫生习惯是和当时传统的沙门截然不同的,沙门们修行苦行,他们是不讲究卫生的,而释迦牟尼创办的佛教则不然,它在初期的时候是很注意威仪的,佛教中认为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没有威仪,坐不是坐相,站不是站相,是很影响一个人的。所以当时释伽牟尼佛教僧团衣冠很整齐,衣服也很干净,与沙门正好相反。早期佛教能够很快被当时人们接受,整洁的外表也起了不少作用。
我们知道佛教的理论核心是“苦、集、灭、道”,“人生是苦”是佛教的基石,佛教教义对“苦”的分析研究也至为精细,舍“苦”而谈佛教犹如空中楼阁。佛教不仅提出了“人生是苦”的这个命题,而且还用各种宗教理论解释说明苦的根源,并为人生指出解脱的途径。其理论构建宏大而精密,不拘一格,随机设教。正因如此,佛教在灾难深重的社会总能得到民众的心灵相应,获得较为广泛的信众。
二、我们就以印光法师对佛教的观音的理解为例子
印光法师先后在竹溪莲花寺、终南太乙峰、红螺山资福寺、北平龙泉寺、圆广寺等地参学,专修净土,久而弥笃。光绪十九年(1893年),法师随普陀山赴北京请藏经的僧人化闻来普陀山,被法雨寺聘为首座,自此随结缘观音道场普陀山,一住二三十年,期间绝少离开。民国时期,他在苏浙地区弘扬净土,先后住天平寺、报国寺,民国26年移入苏州木渎灵岩寺,至29年(1940年)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坐化。
关于印光法师与观音菩萨的因缘,他自己也深有体会,他曾自述云:“印光受恩实剧,负恩甚深,初则出家于陕西西南五台山,为观音显身降服毒龙之道场,继则寄居南普陀,为善财参观音之圣地。”
1、印光法师的观音思想印光法师深入经藏数十年,智慧弘深,体解诸家之言,融会贯通,终成一代佛门宗师。他对佛教的各种见解多体现在与人通信中,这些书信汇编成《印光大师文钞》,成为佛教经典,影响深远,在此笔者谨从《文钞》及其他各处散见的文章中截取他对观音信仰的相关论述,揣测他对观音的见解。
观音久已成佛,所谓观音菩萨只是救度众生时的一个方便示现。
1、早在以前的介绍“观音菩萨像雕刻”一词时,我们嘉祥县神画石雕有限公司就提到,大乘佛教认为“菩萨”是介于“罗汉”和“佛”之间的一个阶位,凡所“菩萨”在理论上就要比“佛”低一个档次。观音是菩萨,所以观音在佛教中的地位始终要低于众佛——一般人是这样认为的。
大概印光法师对这种世俗的见解颇为不满,以致在他讲到观音信仰的时候就首先申明“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在他的探讨观音像的众多文章中,以此句开头者十分常见,如《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募印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说明及办法》、《历朝名画观音圣像流通序》、《石印普陀山志序》等文。法师之所以反反复复的强调这一点,是基于在他心中给观音菩萨的一个定位——当然这是有经典依据的——观音是佛只不过为了度化有情万物而示现为菩萨,他认为观音虽则成佛,“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尘佛国,普现色身,度脱众生,非独止现菩萨之身,而二乘六道无身不现。”
2、另外他还认为观音“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
可见,印光法师认为,所谓的观音菩萨只不过是一个方便的称谓,事实上观音已经是佛了,为度化众生,祂可以示现出一切相,二乘六道、有情无情,而祂的目的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
种种灾难,皆宿业所致,持诵世人观音名号小则可求自身解脱,大则可共享太平。
印光法师生逢清末民国,天灾时有,人祸不断,他感叹道:“近多年来,世道人心愈趋愈下,争地争城,互相残杀,人祸既烈,天灾又临,水旱虫疫,同时降作”。
他以佛教理论来解释这些灾祸,认为“此种灾祸,皆由大家宿世现生种种恶业之所感召”。
然而,印光法师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者,他在用宿业解释当下之时,同时又强调,心能造业,亦能转业,持诵观音圣号,即为转业之法,他说:“菩萨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见闻,宿业自消,宿善自生。”
“当此天灾人祸并临之时,若能发至诚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转宿世现生所作之共业,故得常获吉祥也。”
三、弥陀与观音并重,各有妙用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像被认为是西方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娑婆世界的众生往生西方。李利安先生在《慈悲喜舍·佛教菩萨观》一书中将观音信仰分为六种信仰类型,其中的一类曰“净土往生型”,这类观音信仰就是建立在对“西方净土”
的信仰之上。在介绍这类观音信仰时,他说:“这种信仰形态应该归属于阿弥陀佛信仰体系之列……净土往生的关键是念佛(阿弥陀佛)”。
印光法师专修净土,至心持诵“阿弥陀佛”自不必说,然而与此同时,他还认为观音名号应该与弥陀名号并重,两种名号各有其妙用,在与他人的通信中印光法师曾不止一次的说明过这一理念。
印光还法师认为,常持“弥陀”与“观音”圣号,长拜观音像都具有无上妙用,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因而持诵“弥陀”亦可脱离苦厄,持诵“观音”亦可往生西方。
四、观音像定做与价格、以及观音像图片样式和寓意
观音造像艺术从唐宋以后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出现了许多题材的观音造像。表象形式手法也逐渐增多。佛教造像的世俗化转变始于唐朝,这个时期主要以富贵、优雅、写实为主要表现手法,所以表现出来的造像更凸显出民俗化的趋势。
浙江普陀山杨枝观音碑是唐代观音形象的典型代表作。以阎立本所绘唯一传世的观音像为石雕蓝本绘制而成的。作品保留到现在的有《历代帝王图卷》,是古代画家企图表现性格特点的重要作品。造像高3.34 米,宽1.33 米,中刻观世音菩萨立像,头顶宝冠、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服饰华美,珠冠锦袍,璎珞飘披,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动感强烈;右手执杨柳枝,左手持白玉净瓶,袒胸跣足,优美慈祥,端庄妙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盛唐观音造像世俗化的形态特点。
慧济禅寺观音宝殿主尊供奉重光观音圣像,四壁雕刻观音造像,共123 尊,有唐、宋、元、明、清历朝名画家所绘的观音宝像,形态各异。这些观音宝像当中,以唐代吴道子画的身材高俊,浓眉腮鬍的大丈夫观音造像;宋贾师古画的淨瓶女相观音;尤其是近代的水月观音菩萨,站在莲花上体态极为优美。
从这些观音石像中我们可以体会佛教在那个时代的审美依据,以及人们对佛教造像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现在的观音像造价比以前低很多,以前制作一尊观音雕刻工匠会集中全身精气神去完成作品,也就是工匠精神,现在的观音像雕刻工匠收到生活的限制,没有以前的工匠敬业,我们应该学习古代观音像的雕刻工匠,不论什么样的价格,我们都叫应该追求最好的水平和工艺。
小结:观音菩萨像定做注重与传统艺术结合,极具民族化、本土化特色,享有“中国学派”的世界美誉。但有的观音菩萨佛像厂家却在以后的发展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民族特色。《潘天寿谈艺录》中载:“艺术大的原则是相同的,但各民族的艺术,要有各民族的风格,这种不同风格才是其民族成就。”由此可见,各民族艺术因民族特色而有其成就。因此,观音像制作只有根植于传统艺术,遵循华夏民族精神,符合国人审美习惯,才能创造出经典作品。关于传统艺术元素运用于现代石材形象设计理论,已有学者提出,但多为思路探讨和元素应用,缺少具体提取方法方面的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大足石刻观音造型特征和形象”,立足于石窟造像艺术本体研究,寻求石窟造像艺术与雕塑形象设计的融合点,进而汲取传统艺术中观音像设计所需之养分,深入论述石窟造像艺术提取方法,启发现代观音像定做制作的形象设计。
作者:欧阳广彬
敬业的牌坊牌楼雕刻厂家,我们专注、用心制作,坚守匠心........